專家展望2025年中國經濟:擴大內需任務居首位,置換債務同時要有效化債 |
文章来源:四平市 发布时间:2025-07-05 08:20:24 |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頔 北京報道 12月29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啟動首個“商學共創日”,並舉辦了以“中國經濟2025”為主題的承澤商學第14期暨國發E23新知論壇第2期活動。 與會專家認為,2024年第四季度我國GDP增速或將達到5.0%—5.2%,帶動全年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貨幣政策方麵重提“適度寬鬆”,財政政策方麵基調從“積極”轉變為“更加積極”,政策力度較大,且執行力度、基調和時間都進行了調整,效果值得期待。 預計第四季度GDP增長5.0%—5.2%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94974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第二季度增長4.7%,第三季度增長4.6%。 “根據前三季度GDP增長數據和10、11月份有關基礎數據,預計2024年能夠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統計學者許憲春稱。他表示,雖然前三季度GDP增速逐季回落,但第二季度回落幅度較大,第三季度回落幅度減小,預計第四季度增長5.0%—5.2%,增速回升。 從生產角度看,許憲春表示,預計第四季度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4.9%左右,增速回升。其中,工業增加值預計同比增長5.4%左右,增速回升;建築業增加值預計同比增長3%左右。預計第四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6.0%左右,現代服務業將保持較快增長,是服務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從需求角度看,許憲春分析稱,根據10、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數據,預計第四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增速回升,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將有所回升。第四季度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可能繼續回落,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依然不足。而淨出口需求表現較好,將對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預計第四季度淨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可能進一步增大。 從收入角度看,許憲春認為,隨著經濟增速的回升,預計第四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有望有所回升。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回落幅度較大,但行業之間差異較大。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相關行業利潤增速表現較好,部分傳統行業表現欠佳。 從價格角度看,許憲春談道,前三季度消費領域價格漲幅在低位上回升,預計第四季度將有所回落。上半年PPI降幅呈收窄走勢,下半年呈擴大走勢。 談及對2025年經濟形勢的展望,許憲春指出,全方位擴大內需的任務居首位。具體來說要兩手抓,一方麵促消費,消費具有較強的內生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另一方麵擴投資,投資還有很大空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繼續擴投資,主要抓手是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和大力實施城市更新。 從政策工具上看,貨幣政策方麵重提“適度寬鬆”、財政政策方麵基調從“積極”轉變為“更加積極”。對此,許憲春表示:“綜合來看,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策力度較大,並且從政策任務、執行力度、基調和時間上都進行了調整,效果值得期待。” 債務置換同時也要真實有效地化債 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11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0.6%,其中,全國稅收收入同比下降3.9%;非稅收入同比增長17%。1—11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同比下降18.4%,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同比下降22.4%。⠀ 針對當前財政運行情況,北大國發院經濟學教授、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主任李力行指出,近年來由於經濟增長放緩及疫情衝擊,財政狀況有待改善,具體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地方經濟增速下降,導致政府稅收減少;第二,房地產市場量價齊跌,進而導致土地出讓金明顯下滑;第三,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快速攀升,還本付息壓力大,新增信貸大量流入城投平台;第四,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的剛性支出增加。 李力行分析認為,地方可用財力捉襟見肘,用於支持經濟建設的開支匱乏,影響促增長政策的落實,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需要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實施逆周期調節。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加強重點領域保障。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支持“兩重”項目和“兩新”政策實施。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範圍。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李力行建議道,從財政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以政府信用替代市場信用、以中央信用替代地方信用會有一些潛在問題,可能不利於發揮地方和企業作為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因此,需要摸索在加強中央信用、加強政府信用的同時,如何保持經濟活力。 與此同時,李力行指出,就當前的財政形勢來說,擴充債務在短期內是必須的,但這個短期有效的舉措並不是可以持久的,付息壓力將在中長期帶來問題,因此僅僅進行債務置換是不夠的,也需要真實有效地化債。他建議,需要慎重考慮債務重組和破產,要剝離利息償付帶來的持久壓力,讓經濟主體輕裝上陣,才能夠展現經濟的活力。 最後,李力行還談道,可以將更多的政府資源推向市場,推進結構性改革,這也可以減輕政府的壓力,讓市場來承擔一部分公共職能。 盡可能保持最大程度的開放 論壇上,北大國發院院長、南南學院院長、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分享了他近期關於我國經濟波動中產業演變的研究。 研究顯示,過去三十年間我國的經濟增長從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轉變為資本密集型產業推動,而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在所有行業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為明顯,其他行業雖然也對經濟產生了貢獻,但總體來說比較溫和。 隨著我國房地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下一步要依靠什麽來推動經濟增長? 對此,黃益平指出,無論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還是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這些經濟新動能的最重要衡量標準在於能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這不僅要求新興行業創新發展,同時也要用新的技術和管理理念改造傳統產業,從而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 此外,黃益平還特別談到了發展經濟新動能需要更強的創新能力。他表示,隨著我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將對全球高端製造產生較強吸引力。此外,我國也有一大批努力且具有創造力的企業家和產業工人,有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能夠讓高端設計和高端製造落地實現。在發展趕超經濟的過程中,在迫近全球技術最前沿的過程中,我國的創新能力將麵臨新的挑戰。 黃益平指出,提高創新能力不僅要增加研發投入,同樣也要關注如何將創新投入轉化成能夠落地應用的創新實踐,形成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比如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對於民營企業的支持,對外開放等等。對此他特別強調,盡管保持開放度在當前世界變局中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挑戰,但麵對逆全球化的浪潮,除了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也要盡可能保持最大程度的開放。 |
相关资料 |